浅析民事案件送达存在的困境及对策/王宁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3 09:40:34   浏览:938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民事送达行为是影响整个民事诉讼活动的一项重要的民事诉讼行为,贯穿诉讼整个过程,包括送达起诉状副本、答辩状、通知、判决书、裁定书等等。立法虽然规定了几种送达方式,但长期以来,司法实践中“送达难”一直是人民法院的挥之不去的老问题,对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顺利开展也造成了制约。尤其是伴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发展,人们的之间的流动更趋频繁,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纠纷案件也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当前人民法院在各类文书送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当事人地址不详、当事人拒收送达文书、留置送达中见证人难找、或者当事人拒签送达回证等诸多困境。

  二、法律对民事案件送达的规定简要概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及其他法律规定,民事送达分为直接送达、委托送达、转交送达、邮寄送达、公告送达五种主要送达方式。

  (一)直接送达。《民诉法》第78、79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民诉法意见”)第81、82、83、84条规定了直接送达的两种情况:一种是被送达人签收的直接送达情况,另一种是被送达人不配合的留置送达。

  (二)委托送达。《民诉法》第80条、《民诉法意见》第86条规定了在直接送达有困难的情况下,可以委托其他人民法院送达。

  (三)转交送达。《民诉法》第81、82、83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审理期限规定”)第10条第(四)项规定了适用的特例对象为在军队、被监禁、改造、劳教的当事人,以其送达回证签收的日期为准。

  (四)邮寄送达。《民诉法》第80条、《民诉法意见》第85条规定了邮寄送达以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准。2005年1月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法院专递方式邮寄送达民事诉讼文书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邮寄送达规定》),在《民诉法》框架内,通过某些方面的完善,规范了现行邮寄送达制度,《简易程序规定》第29条规定“邮件回执上注明收到或者退回之日即为送达之日”。

  (五)公告送达。《民诉法》第84条、《民诉法意见》第88条对适用公告送达进行了简单的规定,明确了公告送达为当事人下落不明或穷尽以上送达手段而不能才采取的最后一种送达方式。

  三、司法实践中民事送达存在的困境

  困境一:直接送达受送达人签收率不高。我国民诉法第七十七条、第七十八条规定:“送达诉讼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收到日期,签名或者盖章。”“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然而在司法实践中,送达时往往当事人不肯接受,更不愿以各种各样方式拒绝签名。主要原因有: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性加大,致使当事人经常不住居住地、住所地;2、当前大部门公民(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其邻里)的怕担责不敢签收;3、立法不详细、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直接送达的途径过少。

  困境二:留置送达要求过于严格以致有些送达无法执行。我国民事诉讼法对于留置送达规定了很严格的条件。《民诉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诉讼文书的,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即视为送达。”法律对于留置送达的条件做出了严格的限制,要求在受送达人或者同住成年家属拒收诉讼文书时,必须邀请有关基层组织的代表或者受送达人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而立法并没有明确规定他们的见证义务。但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规定看,都没有要求必须有见证人,而且,留置地点也不仅限于受送达人的住所。比如,德国民事诉讼法第186条规定:“如无法律上的理由而拒绝收受送达,应即将应交付的书状留置于送达地点。”但在我国民事诉讼法这样规定,造成送达本身随意性就很大,司法实践中不是找不到有关代表就是找到了也不愿意出面见证,出现邀请有关代表到场见证而入签字的困境。

  困境三:公告送达成本高效率低。我国民诉法第八十四条规定:“受送达人下落不明,公告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在基层司法中,当事人的亲属说不清外出人员具体地址和联系方式,无法直接送达;二是外出人员有下落,会不定期电话联系家人,为省钱多半采用公用电话,联系方式不固定,家人无法主动及时联系,不能留置送达。此时往往需采取公告送达的方式送达法律文书。但存在一是送达后答辩应诉率几乎为零,履行就更加无望;二是原告诉讼成本明显增大,除案件受理费外还要交公告费;三是诉讼时间较长,一个案件最少公告一次,有的甚至要公告两次,每次是60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三是公告形式较为单一,一般仅有张贴和登报这两种方式,但外出务工人员由于生活、工4、电子邮件和电子公告送达。

  困境四:邮寄送达过于形式,缺乏可靠性。近年来,各地法院多以“法院专递”的形式向受送达人邮寄诉讼文书,但邮寄送达也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未按规定签收邮件。按规定特快专递一般应由被送达人本人签收,并注明身份证号码或其他联系方式,写明签收邮件的时间,本人确实无法签收的,可以由同住成年家属代为签收,代收邮件时必须注明代收人与收件人的关系,并注明身份证号码。实践中,邮局工作人员仅让收件人或代收人签名,未标注签收邮件的时间和代收人与收件人的关系,导致送达时间和送达效力无法确定。二是邮件退回率高,退回时间过长。因原告起诉时大多不能提供被告的工作单位,起诉状中只填写被告的家庭住址,而多数被告白天家中无人,只有晚上才能送达,邮递人员晚上早已下班,通常情况下,邮递人员白天投递几次收件人家中无人,或收件人拒收邮件,即将专递贴上“查无此人”、“拒收”退回法院,退回条上既无邮局盖章也无投递人员签名。

  四、可能的解决对策

  对策一:一是扩大直接送达签收人的范围。直接送达不仅仅是受送人本人和其同住成年家属有权签收,受送达人的好友及亲属都应在签收人的范围之内,对于企业和其他组织的送达,不仅企业的法人代表和其负责收件的人可以签收,还可以允许其办公地址的职员代为签收。二是要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等单位的联系和协调,寻求当地党委和政府对法院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推动诉讼进程,促进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三是大力开展法治宣传,塑造良好司法环境,提高法院权威。加大法律宣传,让签收人知晓签收法律文书的法律后果,消解其担责的后顾之忧。

  对策二:适度放宽留置送达的条件。留置送达应该不限于留置在住所地,只要在应该送达的地点遇见受送达人而其无理拒绝接收的,就可以采用留置送达。同时,明确基层组织或者单位法定的见证义务及相应的法律责任。明确法院可要求基层组织、所在单位代收,其代收后于一定期限转交给被送达人,若不转交或拖延不转交,由立法授权法院可对基层组织、所在单位及直接责任人采取司法强制措施,以保证法院工作的严肃性和送达的有效性。或取消要求“人民法院必须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见证”的规定,将留置送达简易化。在法院送达诉讼文书遇到当事人拒绝签收诉讼文书,见证人又不愿到场或不愿在送达回证上签字时,可以通过拍照或录像的形式将送达过程拍摄下来,并将送达时间、地点、当事人及在场人显示出来,制作照片或录像带等保存入卷宗。

  对策三、多种措施完善公告送达。严格公告送达的适用条件,杜绝公告送达方式的滥用,确因原告提供的被告下落不明的或通过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形成书面材料,记录在案;引入恶意公告惩罚性赔偿原则。对离婚、借贷等案件要避免一方当事人恶意诉讼,明知被告在的具体住所而不能提供或故意提供虚假的住所,致使法院无法直接通知被告出庭应诉,最终通过公告的形式达到解除婚姻,逃避债务的目的。对于该类案件的发生,建议引入国外惩罚性赔偿机制,建立经济上的惩罚和刑事上的惩处相结合的惩罚机制。缩短公告送达的时间。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能否有效送达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送达的方式是不合适是否到位,只要送达方式合理送达到位,就能有效地送达,并可以有效地提高诉讼的效率,建议应立法相应减少公告时间。

  对策四:规范完善邮寄送达流程。定期与邮政部门举行座谈会,建立专门的法院送达网上查询平台,法庭可以随时登录法院送达网上查询系统,查询邮件送达情况,以方便业务庭及时了解法律文书送达情况;要求收件人签收时,邮递员应要求收件人在回执上署上姓名及送达时间。如收件人漏签送达时间,邮递员应及时补签,受送达人拒绝签收时,邮寄人员应附情况说明后,将邮件退回,由法院直接送达。由受送达人承担费用。完善邮寄送达服务;加强管理使费用结算有效衔接。各业务庭每月月底将本庭室所发专递与邮局投递员对帐签字确认后,汇总至法院财务,财务再与邮局进行结算。

  五、结语

  送达在民事诉讼程序是贯穿诉讼始终的不可缺少的程序。而且,一定程度上却是影响当事人诉讼权益是否实现、是否依法实现、何时得到实现的关键工具,因此,我们必须用我们的努力将送达的困境畅通,以真正保障当事人的权益和司法效率的提高,真正实现司法为民的理念。

  (作者单位: 重庆市城口县人民法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计算与确认办法(废止)

财政部 国家经贸委


财 政 部 文 件

统字[2000]2号



关于印发《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计算与确认办法》的通知

  为加强企业国有资本的监督管理,规范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考核工作,提高国有资本营运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我们制定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计算与确认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反映。

  附件: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计算与确认办法

                 财 政 部

                 国家经贸委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二OOO年二月一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有资本监督管理,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提高国有资本营运效益,规范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考核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计算与确认,是指国有资本的出资人或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企业年度会计报表资料,依法对列入考核范围的国家投资企业在一定经营期间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本增值、保值或减值结果进行核实确认,并运用规定的方法分析判断国有资本运营效果及其所处行业水平,为实施企业考核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国有资本,是指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投资和投资所形成的收益,以及依法认定的国家所有者权益。对于国有独资企业或公司,其国有资本等于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对于拥有国家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和其他具有多元投资主体的企业,国有资本是企业所有者权益中国家应享有的份额。
第四条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考核的对象为各级人民政府投资设立的各类国有企业,包括: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和未进行公司制改造的国有企业。
第五条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考核的重点为各级人民政府直接监管的国有独资或控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凡实行经营者年薪制、风险抵押、持股试点和工效挂钩等将考核结果与收入分配制度挂钩的企业,均应纳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重点考核范围,其具体范围由各级人民政府确定,或者由各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国有资本出资人会同有关部门协商确定。

第二章 考核指标
第六条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主要通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反映,同时设置有关分析指标。
第七条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反映了企业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益与安全状况,其计算公式为: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年末国家所有者权益÷年初国家所有者权益)×100%
第八条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的分析指标为资本积累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和不良资产比率。分析指标主要对企业资本运营水平和质量,以及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实际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和验证。其中:
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100%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不良资产比率=(年末不良资产总额÷年末资产总额)×100%
第九条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完成值的确定,需剔除考核期内客观及非正常经营因素(包括增值因素和减值因素)对企业年末国家所有者权益的影响。其中,
(一)增值因素为:
1、国家直接或追加投资增加的国有资本;
2、政府无偿划入增加的国有资本;
3、按国家规定进行资产重估(评估)增加的国有资本;
4、按国家规定进行清产核资增加的国有资本;
5、住房周转金转入增加的国有资本;
6、接受捐赠增加的国有资本;
7、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债权转股权”增加的国有资本;
8、中央和地方政府确定的其他客观因素增加的国有资本。
(二)减值因素为:
1、经专项批准核减的国有资本;
2、政府无偿划出或分立核减的国有资本;
3、按国家规定进行资产重估(评估)核减的国有资本;
4、按国家规定进行清产核资核减的国有资本;
5、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而核减的国有资本;
6、中央和地方政府确定的其他客观因素减少的国有资本;

第三章 标准值与确认方法
第十条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标准值是衡量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实现程度及完成情况的考核依据,应通过各企业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实际值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标准值的对比,客观、公正、真实地判断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实现程度和所处行业水平。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标准值由财政部根据全国国有资本总体运行状况,依据全国国有企业年度会计信息,按行业和规模等分类统一测算确定。
财政部应于每个会计年度终了后三个月内公布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标准值,具体分为优秀值、较好值、平均值、较低值和较差值五个档次,并同时颁布分析指标的参考标准。
第十一条 为反映物价变动和资金成本等因素的影响,财政部将根据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国民经济管理要求,在必要的年份会同有关部门颁布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考核调整系数。
第十二条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计算与确认,采用直接确认与备案管理相结合的方式。
(一)被列入保值增值考核范围的企业,由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计算与确认部门和机构逐户进行计算与确认,并出具确认意见。
(二)对未列入考核范围的企业,由财政(国资)部门利用企业年度会计报表生成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基础资料,据此进行保值增值完成情况的汇总分析,不再逐户进行计算与确认。
(三)各级政府直接投资的企业(简称“一级企业”,下同)自行组织其所投资的下属企业(简称“二级企业”,下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的计算与确认,其计算与确认工作情况应报同级财政(国资)、经贸部门和各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国有企业监管机构备案。
第十三条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实际值以100%为基本衡量尺度,并对照行业标准值进行比较、分析,产生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确认结果。
(一)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实际值达到100%为保值,超过100%为增值,不足100%为减值。
(二)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实际值与同行业标准值进行对比,判断其在行业中所处的水平。
(三)在国家颁布考核年度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考核调整系数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实际值应作相应调整。
第十四条 负责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计算与确认的部门和机构在取得实际结果后,可以运用分析指标对照其参考标准做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出具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确认文书。
第十五条 对于承担政府指令性计划或完成政府有关重点工作的特殊企业,负责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计算与确认的部门和机构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确认结果作出必要调整,但应将调整原因及相关情况在确认意见或确认文书中详细说明。如果不能调整数字,也应在确认意见和确认文书中作说明。
第十六条 对于亏损企业中的减亏或增亏企业,除计算和确认实际保值增值率外,还应计算其减亏或增亏幅度:
上年亏损总额--当年亏损总额
减亏幅度=--------------------------×100%
上年亏损总额
当年亏损总额--上年亏损总额
增亏幅度=--------------------------×100%
上年亏损总额
对由盈转亏和由亏变盈企业,按照上述办法计算和确认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并在确认意见和确认文书中作说明。

第四章 确认程序和结果运用
第十七条 按照国有资产国家所有、分级监管的原则,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的计算与确认工作,具体由各级财政(国资)部门会同经贸部门或由各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国有企业监管机构分级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的计算与确认,一般以一个会计年度为计算期间,并以企业年度汇总会计报表为计算依据。
第十九条 被列入考核范围的企业,应在考核年度终了后三个月之内,根据年度会计报表资料,将本年度《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计算表》、《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确认表》及说明材料,连同企业会计决算报告一并报送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计算与确认部门和机构。
第二十条 负责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计算与确认的部门和机构,在收到被考核企业上报的材料后,应对以下内容进行详细审核,并根据确认结果和情况分析,出具明确的确认意见或确认文书。
(一)审核企业各项基础财务指标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审核各项客观因素和非正常经营因素的扣除是否符合规定;
(三)根据企业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的实际值,对照标准值,判断企业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水平。
第二十一条 对已经实施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的企业,可以以评价工作中确认的资本保值增值率为依据,进行保值、增值和减值分析判断,不再另行计算与确认。
第二十二条 各级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计算与确认部门和机构应将确认意见提交本级政府和有关考核部门,作为进行经济决策、制定年薪制、持股制、工资分配等收入分配制度和对经营者进行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被考核企业应对上报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考核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企业的会计报表必须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如有弄虚作假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各级财政(国资)部门负责对本级政府所监管企业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确认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并建立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档案。
第二十五条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计算与确认工作结束后,各级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计算与确认部门和机构须向本级政府报送年度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确认情况报告,并抄送财政、经贸、劳动保障、组织人事等部门和国有企业监管机构。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颁布前各部门制定的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规定,凡与本办法有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二十七条 对国有参股企业和一级企业对下属二级企业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的计算与确认,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八条 各地可以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附表一:
----------------年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确认表
企业名称:
------------------------------------------------------------------------------------------------------------------------
| | 实际值 | 行业标准 |确认| 企业三年比较 |
| 指 标 |--------------|--------------------------------------| |--------------------------|
| |上报数|核定数|优秀值|较好值|平均值|较低值|较差值|结果|96年|97年|98年|三年平均|
|--------------------------|------|------|------|------|------|------|------|----|----|----|----|--------|
|一、主要指标 | | | | | | | | | | | | |
|--------------------------|------|------|------|------|------|------|------|----|----|----|----|--------|
|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 | | | | | | | | | | | | |
|--------------------------|------|------|------|------|------|------|------|----|----|----|----|--------|
|二、分析指标 | | | | | | | | | | | | |
|--------------------------|------|------|------|------|------|------|------|----|----|----|----|--------|
| 资本积累率(%) | | × | | | | | |× | | | | |
|--------------------------|------|------|------|------|------|------|------|----|----|----|----|--------|
| 净资产收益率(%) | | × | | | | | |× | | | | |
|--------------------------|------|------|------|------|------|------|------|----|----|----|----|--------|
| 总资产报酬率(%) | | × | | | | | |× | | | | |
|--------------------------|------|------|------|------|------|------|------|----|----|----|----|--------|
| 不良资产比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法人代表签字: |财政(国资)部门确认意见 |
| | |
| | |
| | |
| 企业盖章 | |
| | 盖章 |
|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
| | |
------------------------------------------------------------------------------------------------------------------------

附表二:
----------------年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计算表
企业名称: 单位:万元
----------------------------------------------------------------------------------------------------------------------
| | | 国家所有者权益
| |行 |----------------------------------------------------------------
| 项 目 | | 资本金 | 资本公积 | 盈余公积 | 未分配利润 |
| |次 |--------------|--------------|--------------|--------------|
| | |上报数|确认数|上报数|确认数|上报数|确认数|上报数|确认数|
|--------------------------------------------|----|------|------|------|------|------|------|------|------|
|一、年初国家所有者权益数 |1 | | | | | | | | |
|--------------------------------------------|----|------|------|------|------|------|------|------|------|
|二、年末国家所有者权益数 |2 | | | | | | | | |
|--------------------------------------------|----|------|------|------|------|------|------|------|------|
|三、国家所有者权益因客观因素增加值 |3 | | | | | | | | |
|--------------------------------------------|----|------|------|------|------|------|------|------|------|
| 1、国家直接或追加投资增加 |4 | | | | | | | | |
|--------------------------------------------|----|------|------|------|------|------|------|------|------|
| 2、无偿划入增加 |5 | | | | | | | | |
|--------------------------------------------|----|------|------|------|------|------|------|------|------|
| 3、按国家规定进行资产重估(评估)增加 |6 | | | | | | | | |
|--------------------------------------------|----|------|------|------|------|------|------|------|------|
| 4、清产核资增加 |7 | | | | | | | | |
|--------------------------------------------|----|------|------|------|------|------|------|------|------|
| 5、住房周转金转入增加 |8 | | | | | | | | |
|--------------------------------------------|----|------|------|------|------|------|------|------|------|
| 6、接受捐赠增加 |9 | | | | | | | | |
|--------------------------------------------|----|------|------|------|------|------|------|------|------|
| 7、债权转股权增加 |10| | | | | | | | |
|--------------------------------------------|----|------|------|------|------|------|------|------|------|
| 8、中央和地方政府确定的其他客观因素增加 |11| | | | | | | | |
|--------------------------------------------|----|------|------|------|------|------|------|------|------|
|四、国家所有者权益因客观因素减少值 |12| | | | | | | | |
|--------------------------------------------|----|------|------|------|------|------|------|------|------|
| 1、经国家专项批准核销减少 |13| | | | | | | | |
|--------------------------------------------|----|------|------|------|------|------|------|------|------|
| 2、无偿划出减少 |14| | | | | | | | |
|--------------------------------------------|----|------|------|------|------|------|------|------|------|
| 3、按国家规定进行资产重估(评估)减少 |15| | | | | | | | |
|--------------------------------------------|----|------|------|------|------|------|------|------|------|
| 4、清产核资减少 |16| | | | | | | | |
|--------------------------------------------|----|------|------|------|------|------|------|------|------|
| 5、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而减少 |17| | | | | | | | |
|--------------------------------------------|----|------|------|------|------|------|------|------|------|
| 6、中央和地方政府确定的其他客观因素减少 |18| | | | | | | | |
|--------------------------------------------|----|------|------|------|------|------|------|------|------|
|五、扣除客观因素后国家所有者权益期末数 |19| | | | | | | | |
|--------------------------------------------|----|------|------|------|------|------|------|------|------|
|六、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 |20| | | | | | | | |
----------------------------------------------------------------------------------------------------------------------
--------------------------------
|
------------------------------|
其他 | 合计 |
--------------|--------------|
上报数|确认数|上报数|确认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沈阳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

辽宁省沈阳市人民政府


沈阳市人民政府令
 (第十八号)


  《沈阳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业经市政府第十八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8年9月28日



            沈阳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了减少城市环境污染、火灾和人身伤亡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根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烟花爆竹的经营者及燃放烟花爆竹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市公安局是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的主管部门。
  工商、环保、城建、城管、供销社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公安机关实施本规定。


  第四条 本市大三环绕城高速公路以内的地区为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区域。在本区域内,除春节期间(农历腊月二十日至正月十五日)和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重大庆典活动、重要节日允许燃放烟花爆竹外,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销售、燃放烟花爆竹。
  在允许燃放期间每日晚十时至次日早六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除夕和元宵节除外。


  第五条 下列场所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一)重要文物保护场所;
  (二)重要军事区域;
  (三)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场所;
  (四)幼儿园、医院、疗养院、教学科研场所;
  (五)其他经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场所。


  第六条 重大庆典活动和重要节日,需要在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区域内燃放烟花爆竹的,主办单位应在七日前向市公安局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予公告,公告费由主办单位承担。
  在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区域外举办燃放焰火表演活动的,主办单位应在七日前向燃放地区、县(市)公安局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报市公安局批准。


  第七条 禁止销售和燃放易引发火灾、人身伤害的不合格烟花爆竹和拉炮、摔炮、打火纸、月旅行、双响、闪光雷等危险产品。


  第八条 从事烟花爆竹生产的企业,须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后,向所在地区、县(市)公安局申请,报市公安局审查,符合《烟花爆竹工厂设计安全规范》的,由公安局发给《爆炸物品安全生产许可证》,方准生产。


  第九条 生产烟花爆竹的企业须有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负责技术指导的技术人员须有相关专业技术职称,并向市公安局备案。


  第十条 生产烟花爆竹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产品应当注明生产单位、生产日期和燃放说明,出口产品内销时,应附中文说明书。


  第十一条 生产烟花爆竹的黑火药、烟火药、化学原料及烟花爆竹产品必须设专库储存,由专人保管,专人看护,不得任意存放,性质相抵触的化学原料必须分类分库存放。


  第十二条 经营烟花爆竹的专业批发单位储存烟花爆竹的仓库,必须符合《烟花爆竹工厂设计安全规范》,经所在地区、县(市)公安局审查,报市公安局批准,由公安局发给《爆炸物品储存许可证》。


  第十三条 烟花爆竹零售网点储存烟花爆竹的库房,不得设置在居民住宅楼内,应专库专用,专人看护,与火源、电源隔绝,设置相应的防火工具,并经所在地区、县(市)公安局检查批准。


  第十四条 烟花爆竹由市供销社日用杂品专营公司统一采购、批发,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烟花爆竹的采购、批发业务。经营品种、质量、数量须经市公安局审查同意,并加贴市公安局认可的标识,方可销售。


  第十五条 市供销社日用杂品专营公司凭订货合同到市公安局办理《爆炸物品购买证》和《爆炸物品运输证》;县(市)日用杂品公司到市日用杂品专营公司批发烟花爆竹,须持所在地公安局签发的《爆炸物品购买证》和《爆炸物品运输证》。向外埠运输的,须有运达地公安机关开具的购买、运输证件。
  运输烟花爆竹必须派专人押运,并悬挂危险品标志。


  第十六条 严禁携带烟花爆竹乘坐载客的交通工具和进入车站、影剧院等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严禁在托运、邮寄的行李、包裹中夹带烟花爆竹。


  第十七条 零售烟花爆竹的经营者,必须有符合规定的销售地点,并持有公安机关签发的《烟花爆竹零售许可证》。本市九区零售烟花爆竹的经营者,必须到市供销社日用杂品专营公司采购,县(市)零售烟花爆竹的,必须到所在地日用杂品公司采购。


  第十八条 生产、批发和在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区域外零售烟花爆竹的经营者,应持公安机关的批准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营业执照。在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区域内春节期间销售烟花爆竹的经营者,应持《烟花爆竹零售许可证》,向其登记注册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一次性经营许可证。


  第十九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由公安机关按以下规定处罚:
  (一)单位燃放烟花爆竹的,处1000元罚款,对单位负责人处1000元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处500元罚款;个人燃放烟花爆竹的,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二)生产、销售烟花爆竹的,没收烟花爆竹和非法所得,并可以处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三)运输、储存烟花爆竹的,没收烟花爆竹。


  第二十条 对违反本规定情节严重的,由公安机关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拘留;造成国家、集体、他人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按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二条 行政机关执法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本规定,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对于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市公安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沈阳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暂行规定》(沈政发〔1987〕99号)同时废止。